3月28日,蜀道集團召開2024年人力資源工作會,總結集團公司2023年人力資源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人力資源重點任務。蜀道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鄒蔚出席并講話。蜀道集團總經理助理胡榮主持會議。會上,蜀道高速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趙根以《補齊人才短板 建強人才隊伍 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厚植人才根基》為題作交流發言。
會議指出,2023年,集團人力資源工作緊緊圍繞整體戰略部署和年度目標任務,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勞動用工管理、人才結構優化、隊伍素質提升、標準化管控擴面、激勵約束機制建設等方面積極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是集團公司人力資源“效能提升年”和“管理規范年”,要緊緊圍繞體制機制創新,重點推進組織機構改革、用工成本管控、人才引育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優化、服務保障支撐等工作,實現人力資源“組織效能和管理效能”雙提升,為集團公司“兩個轉型,三個創新”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服務支撐和組織保障。
會議強調,一要準確把握形勢,增強做好人力資源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性。各級人力資源管理者要提升認識,準確把握當前人力資源面臨的內外環境和形勢變化,聚焦集團轉型發展和新產業板塊培育,主動思考、積極謀劃,進一步落實舉措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質量、加強人才培育、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人才資源與產業發展要求相匹配。要找準定位、把握趨勢,全面加快人力資源工作轉型,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是否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是否有利于調動干部員工積極性作為檢驗人力資源改革轉型成效的標準,主動求變、積極應變,不斷提高集團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二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以“三個創新、三個突破”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要創新機制,在組織效能上求突破。要突出主業、聚焦專業,按照“瘦身健體,降本增效”要求,積極探索更為敏捷的組織模式,不斷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在提升組織效能上出實招、見實效。要創新管理,在提質增效上求突破。要加強成本管控,關注經營指標實現與人力資源的聯動,將人工成本總額與企業經營目標綁定,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要創新人才管理,重點關注人才招聘、人才培養、人才盤點與戰略需求分析等問題,強化核心人才的激勵與保留機制,盤活人才資源,暢通發展通道,激發人才成長內生動力。要持續深化改革,按照新一輪改革要求,不講條件、不打折扣、不做選擇、不搞變通,全面貫徹落實各項改革任務。要創新服務,在服務質效上求突破。各級人力資源管理者要堅持做好服務大局、服務發展、服務員工、服務基層等工作,做好服務保障,強化服務供給,通過基層調研、政策答疑、用心服務,不斷增強員工的體驗感、歸屬感。
三要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全力推動人力資源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各級人力資源管理者要強化責任意識,創新工作思路,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圍繞目標任務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抓落實、求突破。要強化規矩意識,加強和改進工作作風,嚴格遵守集團各項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規范,進一步確保各項制度執行到位、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要強化改革意識,根據形勢發展變化,找準推進改革創新的切入點著力點突破點,不斷優化機制體制,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趙根在發言中介紹,蜀道高速集團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戰略性、引領性工作來抓,緊緊圍繞建設國內一流企業的目標,在補齊人才短板、建強人才隊伍上精準發力,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工作鏈條,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一是以“引”才為基礎,搭建“廣納賢才”體系。對所屬企業(項目)進行全覆蓋調研,全面摸清人才隊伍家底,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獲得蜀道集團“十佳調研報告”一等獎。系統性制定人才引進規劃,嚴控人員引進門檻,保障人才引進質量。圍繞項目建設需要,多形式引進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有力推進“人才高地”建設。二是以“育”才為重點,踐行“因材施教”理念。集成內外優質資源,用好線上線下載體,分層分類開展能力提升培訓,幫助人才學習知識、拓展視野、提升能力。以項目為依托、聯合知名高校,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大力培育交通領域創新型、工匠型、復合型人才。綜合運用“調、掛、借、派”等方式,有計劃組織優秀人才在關鍵崗位進行實踐鍛煉,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三是以“用”才為關鍵,打造“才盡其用”格局。組建以專家、勞模命名的創新工作室,聚焦重難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獲得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6項。打破僵化固定的人才分布格局,建立優秀人才選調機制,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公開公平開展生產人員轉崗競聘,充分激發一線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四是以“留”才為保障,營造“拴心留人”環境。鮮明“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對優秀骨干人才給予更多關注、更多照顧,做到優先推薦、優先提拔、優先使用。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健全薪酬分配體系,促進薪酬分配向績效考核優秀、急需緊缺崗位、關鍵骨干人才、一線艱苦地區等傾斜,實現多勞者多得、貢獻大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優化人才服務,強化人文關懷,注重典型選樹,營造積極進取的濃厚氛圍。